鶴岡文旦的起源


鶴岡村位於花蓮縣瑞穗鄉東側的山坡地上,隔著富源溪與瑞穗市街遙遙相對。民國50年代,這兒曾以「鶴岡紅茶」揚名海外,但因市場條件的轉變,鶴岡紅茶的銷售日益蕭條。為了另尋出路,當地農民開始試著改種文旦,經過多年的培育與改良,汁多味美、香甜細嫩的「鶴岡文旦」,已成功地拓展至全國市場,為鶴岡地區的農產品打出另一片天下。

鶴岡文旦的興盛


從瑞穗市街出發,過了瑞岡大橋後,沿著鶴岡村的產業道路往高處開去,只見平緩的山坡地上種滿了一棵棵文旦,這些大多是樹齡達20年以上的老欉文旦在每年農曆七月的白露前後,開始進入文旦的採收期。瑞穗鶴岡地區共有800多公頃的文旦果園,年產量高達2400萬斤,近年來已成為花蓮地區知名的優質農產品。

鶴岡文旦的經營改變


民國79年,鶴岡文旦共同產銷經營班聯合部份文旦果農,組成面積約20公頃的觀光果園。在採收期間,開放遊客入園採果,開始了鶴岡文旦觀光果園全新的經營模式。不但降低採收的人工需求,遊客也可以品嚐到最新鮮甜美的鶴岡文旦。下次如果您剛好在秋初時分造訪花東地區,別忘了順道來鶴岡文旦觀光果園走走,一邊體驗田園採果之樂,一邊享用香甜多汁的鶴岡文旦哦。

文旦的歷史


文旦屬於柑橘類果樹中柚類的一種,原產於中國大陸福建省長泰縣。柚類在我國的栽培歷史源遠流長,戰國時期即有記載,而且被稱為果中美味-在呂氏春秋中即記載有「果中美者,江浦之橘,雲夢之柚」;而在台灣府志(1694)中,也記載柚類是當時先民供佛祭祀用的水果。文旦也稱柚子,取其諧音「佑子」而有吉祥之意。臺灣文旦的種植起源是在清朝康熙40年(西元1701年)間,由先民自福建引進,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。而相傳在清朝嘉慶年間,台灣的文旦還是進貢用的貢品,並且還獲得嘉慶皇帝的讚美;而好吃的文旦不僅清朝皇帝喜歡,日本天皇也是如此,在日據時代則有「御用文旦」的存在,後來的台南縣政府為此還曾立碑為誌。目前台灣現存年齡最老的文旦樹,大約有100年左右,尚有5株,可謂碩果僅存。

文旦的傳說


相傳在清朝年間,麻豆有一個居民林旦,是鄉里人人稱讚的孝子。他的母親喜歡吃柚子,每年到了柚子的產季,林旦總是買了不少柚子孝敬母親,有一年冬天他的母親臥病在床,請了大夫來看,都束手無策,有一天他的母親突然醒來,告訴林旦說她想吃柚子,孝順的林旦馬上跑出去採買。 可是當時寒冬凜冽,柚子樹連花都沒開,怎麼買得到柚子,找了好幾天,眼看母親臨終的願望,無法完成,林旦傷心難過的跑到郊外,跪在柚子樹前,向老天爺請求生出一顆柚子給他,奇怪的是,當林旦的淚水滴落到柚子樹下,竟然馬上長出一顆柚子,沒多少,柚子樹都結滿了果實。 母親吃了他帶回的這些柚子後,沒想到病情馬上好轉,這件事也傳到鄉里每一個人,後來竟連當時的乾隆皇帝都知道,於是就派太子,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來台灣找柚子,嘉慶到了麻豆,就用林旦的名字旦字為名,把柚子稱為文旦。